形态描述
成虫形态(图306) (据李非白,1950描述),虫体肥厚黄红色,头端圆钝,腹吸盘处虫体最宽,腹吸盘后向后体逐渐狭小、形如圆锥状。虫体长5.2-11.8,最大宽0.83-1.790头领呈半圆形,宽0.34-0.62,具有头棘49枚、前后两排相互排列,左右腹角棘各5枚密集、36×14微米,其余39枚排列整齐,大小相等,25-30×8-l0微米。体表棘自头领之后开始分布至腹吸盘后缘。口吸盘位于体前端,0.13-0.24×0.30-0.40、腹吸盘发达,接近口吸盘、0.62-1.20×1.16-1.20、比口吸盘大约6倍。咽椭圆形0.12-0.30×0.12-0.27,食道甚短,0.10-0.25,两肠支伸达虫体亚末端。睾丸呈腊肠状,位于虫体中横线之后,前后排列,前睾丸0.51-1.14×0.23-0.46、后睾丸0.55-1.30×0.21-0.48。阴茎囊发达呈长袋状,横置于肠分支与腹吸盘之间,或斜置于腹吸盘右背侧,0.64-0.88×0.12-0.34。卵巢位于虫体中央类圆形,0.26-0.34×0.20-0.36。 卵黄腺分布于两体侧,前自腹吸盘后缘开始至虫体亚末端,睾丸后方的左右卵黄腺不至虫体中央汇合。子宫甚长,内含多数虫卵,虫卵椭圆形86-112 × 58-80微米。
生物学
宿主 针尾鸭 Anas acuta 苏联,琵嘴鸭 Auas clypeata 苏联,绿翅鸭 A.crecca 苏联,红嘴鸭 A.erythrorhyncha 苏联,罗纹鸭 A.falcata 我国北京,赤颈鸭 A.penelope苏联,绿头鸭 A.platyrhyncha 我国北京,家鸭 A.platyrhncha dom.世界各地,斑嘴鸭A.poeccilorhynchus zonorhyncha,白眉鸭 A.querquedula 苏联,紫膀鸭 A?strepera 苏联,白额雁 Anser albifrons 苏联,灰雁 Anser anser苏联,家鹅 Anser anser dom. 苏联,红头潜鸭 Aythya ferina 苏联,凤头潜鸭 Aythya fuligula 苏联,斑嘴潜鸭 A.manrila 日本,白眼潜鸭 A.nyroca 苏联,黑雁 Branta ruficollis (Rufibrenta ruficollis),鹊鸭 Bucephalaclangula,cairiina sp.,鸽 Columba livia 苏联, 天鹅 Cygnus cygnus 苏联,骨顶鸡Fulica atra 我国北京,家鸡 Gallus gallus dom.苏联,Larus sp.,吐缓鸡 Meleagrisgallopauo 苏联,秋沙鸭 Mergus merganser 苏联,赤嘴小鸭 Netta rufina , Podicepssp.,Quesquedulla discors,Spatula sP.,苏联,翘鼻麻鸭 Tandorna tadorna 苏联。
寄生部位 小肠的中部和下部、少数虫体寄生在盲肠中。
本种吸虫的生活史,首先是 Vevers (1923) 在意大利从长椎实螺 (lymnaea peregra)肝脏中检得囊蚴喂饲雏鸭发育为成虫。 同年 Noeller et Wagner 发现静水椎实螺 (L.stagnalis)充为第一中间宿主,蝌蚪为第二中间宿主。Mathias (1925) 报告扁卷螺 Plano-rbis planorbis 和椎实螺 Lymnaea stagnalis L.limosa 为第一二中间宿主。Morishita (1929)报告在我国台湾和日本,其中间宿主可能是斯氏萝卜螺Radix swinhoei 和小土蜗螺 Galbapervia。李非白 (1950) 在江苏镇江进行本虫的生活研究报告,确定在镇江是斯氏萝卜螺充为本虫的第一中间宿主、隔扁螺 Segmentinaschmacheri 姬蛙 (Microhyla ornata) 的蝌蚪作为第二中间宿主,并将各期幼虫发育和形态作详细的描述。汪溥钦 (1953)在福建福州从折迭萝卜螺 (R.plicatula) 中检得的尾蚴,在螺体中形成囊蚴后感染小狗,可发育妊娠怀卵初期的虫体。其后 Wighren (1956),Ginetsinskoia (1959),Golikova (1960),Ku-priianova-Shakhmatova (1961),Vergin (1962),AIekseev (1963)等又分别进行研究 。 Yoko-gawa et al.,(1965) 报告在泰国是人体普遍的寄生虫。
生活史(图307) 本虫的生活史据李非白 (1950) 的研究,虫卵于水中在温度12℃以上就开始发育,发育的速度随温度高低不同,在18-19℃之间,发育缓慢且不一致,一部分虫卵发育成毛蚴期、另一部虫卵仅分裂成几个胚胞、发育较快的经19日毛蚴成熟。在室温25.7-30.9℃下,发育迅速,经6-10日即形成毛蚴孵出,孵出时间多在上午8时_至下午 2时之间,孵出后体沿纵轴作矢状游动前进。毛蚴静止时体呈梨子状,前部宽大后端钝圆,97.16×52.74,顶端乳突位于体前端正中央,长约l0微米。全体除顶端乳突外均被有纤毛,纤毛长约15微米,纤毛表皮细胞共4横列18块、第一横列6块近三角形,第二横列6块类长方形,第三横列4块近方形,第四横列2块类方形。顶腺呈囊状,前端伸入顶突。顶腺左右有一对颗粒性的头腺,后端钝圆,前通腺管开口于顶腺基部。在顶腺后的纵轴背侧有二个球状或肾状形由黄褐色几丁质组成的双弧形眼斑,顶腺后的纵轴上有由多数具胞核的细胞组成的神经原基。焰细胞一对位于虫体中央稍后方的纵轴背侧,连接弯曲的排泄管,前行至体中部折向后方,至虫体亚末端复折向前,开口于两侧第三横列与第四横列纤毛表皮细胞之间的排泄孔,两排泄管间具有多数胞核显著胞质透明的生殖细胞。
毛蚴游于水中在室温30℃下,经3-6小时死亡,如遇中间宿主椎实螺即侵入体内,移行至心室中发育,经3-4日形成胞蚴,经5-6日出现早期母雷蚴。胞蚴呈囊状,长约300微米,内含一个幼小母雷蚴和几个胚球。初产出的母雷蚴,体无色透明,后移入肝脏中发育转为黄绿色,幼小雷蚴体0.19-0.55×0.086-0.242,不断的伸缩活动呈种种变形,感染后9-28日检得发育成熟的母雷蚴、体呈圆柱形、0.58-2.82 × 0.33-0.37,咽呈球形、食道短,原肠由多角形的上皮细胞组成,其长度约为体长的20%,咽后具有头领,头领的后方腹面有一个生殖孔、体后部背侧有一对运动器,体内含有多数子雷蚴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胚球。排泄系统位于虫体中部背侧,左右对称、每侧焰细胞分为前后二组、各接排泄管至集合管,开口于运动器前方的排泄孔。感染后16日子雷蚴发育成熟,至21日形成少数尾蚴,至28日尾蚴数量大增,至42-50日之间尾蚴自动由螺体游出,此后继续游出达50 日。母雷蚴可产生几代子雷蚴,子雷蚴同时可产生雷蚴和尾蚴。子雷蚴与母雷蚴的构造相同,虫体大小4.39 × 0.33,消化管与体长的比例为4.0-22.5%。
尾蚴自螺体游出多在上午11时至下午3时之间,在水中可生存15小时,遇中间宿主侵入体内形成囊蚴。尾蚴体呈椭圆形,前部稍狭中部宽大、0.35-0.44 × 0.22-0.23,体表披有小棘。尾部长0.36-0.49,尾基宽60-70微米。头领明显,宽0.11-0.13,头棘细小,口吸盘位于体前端亚腹面,呈圆形直径54微米,腹吸盘位于虫体后部正中央、直径70-79微米,前咽长13-20微米,咽呈圆形、直径19-26微米,食道长73-99微米,在体中部分为左右两支肠管,沿腹吸盘两侧伸至虫体后端。成囊细胞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由微细的颗粒组成,分布于咽以后的虫体中,生殖原基成团,一个在腹吸盘的前缘,一个在腹吸盘的后缘、其间连接一条链状的细胞带。排泄系统左右对称,排泄囊位于腹吸盘的后方,其形态随虫体的伸缩内容盈虚而异,静止时呈扁圆形,前缘内凹,左右分出两集合管,沿两肠管外侧前行、经腹吸盘两侧时,管腔扩大内充满屈光性的圆形排泄颗粒,至咽两侧时管腔腹缩小,折向外前方,再折向内后方行,构成三角形,于是沿集合管的外侧向后行。至排泄囊的外前方分为三支,一支折向前方在体前部分出三条排泄管至终末焰细胞,一支向后方至体后部分出三条排泄管至终末焰细胞,另一支通至体中部焰细胞,排泄囊后方通出排泄孔,并通一支尾部排泄管沿纵轴后行至尾前部l/3处。分为二支斜管开口于尾部两侧。囊蚴寄居于贝类宿主的背部左侧心脏外的外套膜下,数十个至几百个集结一堆呈肿瘤样突出,在蝌蚪中多在肾脏的表面;少数在肝、皮肤和肌肉中。囊蚴呈圆形或不正圆形,121-139×112-131(平均132.6×122.5)微米,囊壁分内外二层,外层厚9.6-12.8微米,无色透明,内层薄2.78微米,密接着外层呈淡黄色,质致密而坚韧。虫体向腹面卷曲于囊内,体表棘明显。 囊蚴在中间宿主体内可长期保存其生活力,经7个月仍具有感染性,被终宿主吞食到肠中逸出,经48小时体态延长,0.52-0.60×0.17-0.22。经7目虫体1.71-2.72×0.46-0.55,睾丸出现小点。 感染9日体增大为5.1×0.8,体态与成虫相同。至12日性器官已成熟、14日妊娠成虫,19日在宿主粪便中检得虫卵。
寄生部位 小肠的中部和下部、少数虫体寄生在盲肠中。
本种吸虫的生活史,首先是 Vevers (1923) 在意大利从长椎实螺 (lymnaea peregra)肝脏中检得囊蚴喂饲雏鸭发育为成虫。 同年 Noeller et Wagner 发现静水椎实螺 (L.stagnalis)充为第一中间宿主,蝌蚪为第二中间宿主。Mathias (1925) 报告扁卷螺 Plano-rbis planorbis 和椎实螺 Lymnaea stagnalis L.limosa 为第一二中间宿主。Morishita (1929)报告在我国台湾和日本,其中间宿主可能是斯氏萝卜螺Radix swinhoei 和小土蜗螺 Galbapervia。李非白 (1950) 在江苏镇江进行本虫的生活研究报告,确定在镇江是斯氏萝卜螺充为本虫的第一中间宿主、隔扁螺 Segmentinaschmacheri 姬蛙 (Microhyla ornata) 的蝌蚪作为第二中间宿主,并将各期幼虫发育和形态作详细的描述。汪溥钦 (1953)在福建福州从折迭萝卜螺 (R.plicatula) 中检得的尾蚴,在螺体中形成囊蚴后感染小狗,可发育妊娠怀卵初期的虫体。其后 Wighren (1956),Ginetsinskoia (1959),Golikova (1960),Ku-priianova-Shakhmatova (1961),Vergin (1962),AIekseev (1963)等又分别进行研究 。 Yoko-gawa et al.,(1965) 报告在泰国是人体普遍的寄生虫。
生活史(图307) 本虫的生活史据李非白 (1950) 的研究,虫卵于水中在温度12℃以上就开始发育,发育的速度随温度高低不同,在18-19℃之间,发育缓慢且不一致,一部分虫卵发育成毛蚴期、另一部虫卵仅分裂成几个胚胞、发育较快的经19日毛蚴成熟。在室温25.7-30.9℃下,发育迅速,经6-10日即形成毛蚴孵出,孵出时间多在上午8时_至下午 2时之间,孵出后体沿纵轴作矢状游动前进。毛蚴静止时体呈梨子状,前部宽大后端钝圆,97.16×52.74,顶端乳突位于体前端正中央,长约l0微米。全体除顶端乳突外均被有纤毛,纤毛长约15微米,纤毛表皮细胞共4横列18块、第一横列6块近三角形,第二横列6块类长方形,第三横列4块近方形,第四横列2块类方形。顶腺呈囊状,前端伸入顶突。顶腺左右有一对颗粒性的头腺,后端钝圆,前通腺管开口于顶腺基部。在顶腺后的纵轴背侧有二个球状或肾状形由黄褐色几丁质组成的双弧形眼斑,顶腺后的纵轴上有由多数具胞核的细胞组成的神经原基。焰细胞一对位于虫体中央稍后方的纵轴背侧,连接弯曲的排泄管,前行至体中部折向后方,至虫体亚末端复折向前,开口于两侧第三横列与第四横列纤毛表皮细胞之间的排泄孔,两排泄管间具有多数胞核显著胞质透明的生殖细胞。
毛蚴游于水中在室温30℃下,经3-6小时死亡,如遇中间宿主椎实螺即侵入体内,移行至心室中发育,经3-4日形成胞蚴,经5-6日出现早期母雷蚴。胞蚴呈囊状,长约300微米,内含一个幼小母雷蚴和几个胚球。初产出的母雷蚴,体无色透明,后移入肝脏中发育转为黄绿色,幼小雷蚴体0.19-0.55×0.086-0.242,不断的伸缩活动呈种种变形,感染后9-28日检得发育成熟的母雷蚴、体呈圆柱形、0.58-2.82 × 0.33-0.37,咽呈球形、食道短,原肠由多角形的上皮细胞组成,其长度约为体长的20%,咽后具有头领,头领的后方腹面有一个生殖孔、体后部背侧有一对运动器,体内含有多数子雷蚴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胚球。排泄系统位于虫体中部背侧,左右对称、每侧焰细胞分为前后二组、各接排泄管至集合管,开口于运动器前方的排泄孔。感染后16日子雷蚴发育成熟,至21日形成少数尾蚴,至28日尾蚴数量大增,至42-50日之间尾蚴自动由螺体游出,此后继续游出达50 日。母雷蚴可产生几代子雷蚴,子雷蚴同时可产生雷蚴和尾蚴。子雷蚴与母雷蚴的构造相同,虫体大小4.39 × 0.33,消化管与体长的比例为4.0-22.5%。
尾蚴自螺体游出多在上午11时至下午3时之间,在水中可生存15小时,遇中间宿主侵入体内形成囊蚴。尾蚴体呈椭圆形,前部稍狭中部宽大、0.35-0.44 × 0.22-0.23,体表披有小棘。尾部长0.36-0.49,尾基宽60-70微米。头领明显,宽0.11-0.13,头棘细小,口吸盘位于体前端亚腹面,呈圆形直径54微米,腹吸盘位于虫体后部正中央、直径70-79微米,前咽长13-20微米,咽呈圆形、直径19-26微米,食道长73-99微米,在体中部分为左右两支肠管,沿腹吸盘两侧伸至虫体后端。成囊细胞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由微细的颗粒组成,分布于咽以后的虫体中,生殖原基成团,一个在腹吸盘的前缘,一个在腹吸盘的后缘、其间连接一条链状的细胞带。排泄系统左右对称,排泄囊位于腹吸盘的后方,其形态随虫体的伸缩内容盈虚而异,静止时呈扁圆形,前缘内凹,左右分出两集合管,沿两肠管外侧前行、经腹吸盘两侧时,管腔扩大内充满屈光性的圆形排泄颗粒,至咽两侧时管腔腹缩小,折向外前方,再折向内后方行,构成三角形,于是沿集合管的外侧向后行。至排泄囊的外前方分为三支,一支折向前方在体前部分出三条排泄管至终末焰细胞,一支向后方至体后部分出三条排泄管至终末焰细胞,另一支通至体中部焰细胞,排泄囊后方通出排泄孔,并通一支尾部排泄管沿纵轴后行至尾前部l/3处。分为二支斜管开口于尾部两侧。囊蚴寄居于贝类宿主的背部左侧心脏外的外套膜下,数十个至几百个集结一堆呈肿瘤样突出,在蝌蚪中多在肾脏的表面;少数在肝、皮肤和肌肉中。囊蚴呈圆形或不正圆形,121-139×112-131(平均132.6×122.5)微米,囊壁分内外二层,外层厚9.6-12.8微米,无色透明,内层薄2.78微米,密接着外层呈淡黄色,质致密而坚韧。虫体向腹面卷曲于囊内,体表棘明显。 囊蚴在中间宿主体内可长期保存其生活力,经7个月仍具有感染性,被终宿主吞食到肠中逸出,经48小时体态延长,0.52-0.60×0.17-0.22。经7目虫体1.71-2.72×0.46-0.55,睾丸出现小点。 感染9日体增大为5.1×0.8,体态与成虫相同。至12日性器官已成熟、14日妊娠成虫,19日在宿主粪便中检得虫卵。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经济意义
危害性 本种吸虫分布世界各地。在我国是家禽常见的寄生虫,在台湾家鸭自然感染率是4.9%,家鸡是2.1% (Morishita et Tsuchimochi,1925)。在江苏镇江7-12月份家鸭自然感染率高达28.8% (李非白,1950)。其他各地随地区和检查的季节不同。本种吸虫雏鸭容易感染,重感染时可产生肠炎下痢,引起食欲不良、致体消瘦,影响其生长发育。本种吸虫家鸭经过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现象、第二次再感染时,可使虫体逐渐排出,在自然界中,家鸭月龄愈大感染率低,用囊蚴喂饲老鸭、老鸡、常不获得感染。因此应当注意预防雏鸭吞食含有襄蚴的贝类和蝌蚪、以避免感染。
其它信息
简史 本种吸虫首先由 Bloch (1782) 从鸭中检得所描述定名为 Cucullanus conoide-us,后来各地相继发现,另定不同名称、至 Dietz (1909) 建立 Hypoderaeum 属后,确定了本种吸虫的名称。在我国先后有杉本 (Sugimoto,1915) 和土特 (Tsuchimochi,1924) 从台湾家鸭小肠中检得虫体。徐阴祺 (1935) 在江苏苏州的小鸡、家鸭和野鸭等均检得成虫、另定名为 H.sinensis。 随后在苏北清江浦 (徐锡藩,周钦贤,1938),福建邵武 (唐伸璋,1941),云南昆明 (顾昌栋,1956)、贵州贵阳 (危粹凡,1960),江苏南京(徐x南,姜维伟,1962),吉林延边(姜泰京,1963),陕西(何承德等,1963)、安徽(李友才,1964),北京(顾昌栋等,1964)等地、相继发现报告。